涧生


独怜幽草涧边生


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

不把信息当作知识,不把收藏当作学习,不把阅读当作思考,不把储存当作掌握。 不提炼总结、不应用学习、不深入思考、不实践反馈,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。

考虑到效率,使用场景分类:
如:自我提升 / 工作 / 阅读 / 资讯 / 旅行……

于是按 4大主题分为4大分类:

  • 学习
  • 工作
  • 生活
  • 爱好

按需求再增加2分类:

  • 收集inbox
  • 存档archiever

1. 笔记原则

  • 一切以「用」为主。记笔记是为了用,不用的笔记没有价值。
  • 以「主题」为核心。「主题」即「项目」,也就是「笔记可能的用途」。记笔记的目的,在于支撑主题,一切流程都是为主题服务。
  • 建立习惯。定期回顾、整理、应用和归档。

2. 笔记系统

Evernote及其api软件(微信公众号 我的印象笔记;多看阅读;EverMemo记事便签;chrome剪藏;圈点;知乎日报)都用来收集。

3. 笔记分类

我的印象笔记里只有3个笔记本组,对应3个分区:

  • Inbox(收集)用来收集任何时刻、任何方式得到的零碎资讯,用关键词(Tag)记下,放在Inbox下随便一个页面里。称为关键词笔记。
  • Archiever(存档)用来存放Inbox中经过整理的完整笔记。每一则笔记都有完整的时间、标题及脉络。称为参考笔记。
  • Project(主题)这是重点。用来将Note里面储存的笔记主题化。称为主题笔记。

何谓主题化?
就是按照某一个主题,或者某一种用途,有组织地放到一起。
比如我想写一篇「如何构建笔记系统」的文章,那么,像「Onenote技巧十则」、「如何构建知识体系」、「整理笔记的技巧」、「几大笔记软件横向比」这几则笔记可能都用得上,我就会把它们放进「构建笔记系统」页面里。
又比如,我对「唐朝的中国政治体制」有兴趣。那么,像「东晋的门阀政治简述」、「隋唐的地理形势简述」、「中国田制变迁简述」,这几则笔记都可能与其相关,我也会把它们放进去。

4. 笔记流程

我的笔记流程分为:~ 收集——整理——应用——归档 ~

收集

培养随手收集的习惯,先花些时间学习一下在不同的平台的技巧和方法,不管在什么情况最好能在3-5秒中之内,把需要的东西收集到Evernote中。如果收集的步骤和时间很长,会影响你的行动。

整理

如果你只看过一遍就收藏起来,不经过任何提练,这些内容只是信息,没有什么价值,谁都能通过网络来搜索到。
主要就是通过目录+标签,关键是定期整理,每周花上一定时间把当周收集的内容进行一步整理

  1. 调整到合适的笔记本和分区
  2. 把有用的内容整理出来,而不是保存全文,只保存有用的内容,学会舍弃对自己无用的部分

收集时为了方便,可以全部收集各分类印象笔记本中,如果必要添加tag。

如果是已经分完类了,可以使用”属性”来搜索一段时间内新增的笔记,可以把常用的条件进行保存,用的时候一点就行

目标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,形成比较成体系的框架,能帮助你确实的解决和处理问题。
>

* 特定范围内试过足够多错误的人,
* 能在日常工作中知道如何去避免错误
* 出现错误之后如何处理和解决
* 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提前发现错误

应用

定时翻看自己的笔记,尤其是主题笔记,有灵感了,就将其输出。 写一篇文章,在知乎回答一个问题,或者告诉别人,都可以。
关键是要去用。

  • 把知识用起来最好的方法就是:减少关注方向,经常记录,定期思考,反复实践

不把信息当作知识,不把收藏当作学习,不把阅读当作思考,不把储存当作掌握。
不提炼总结、不应用学习、不深入思考、不实践反馈,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

归档

对于完全物尽其用的笔记,或者已经记得滚瓜烂熟的笔记,归档作为以后不时之需。